当前,广西进入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特殊时期,乐业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上进行了综合探索,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以变方式、变身份、变动力的“三变”路径,精准施策、综合发力,有效破解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局。
特色样本:以振兴集体为核心引领的乐业方案
乡村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与城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在我国,乡村社会主要以集体形式存在,注重血缘性、地缘性和自治性,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特性。乐业县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大胆解放思想,跳出传统发展理念和固有路径思维,充分尊重乡村独有的内在运行规律,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融合共建的共享理念,抓准“集体”这个关键点和发展核,以“三变”路径为破题手段,破解集体经济之困、集体组织之困、集体主体之困,通过集体的振兴来引领乡村加快脱贫、走向振兴,为广西乃至其他贫困地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乐业方案”。
路径启示:“三变”破“三困”的探索创新
乐业县有88个村集体(村民委、社区),2017年末乡村户籍人口14.46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总数的8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1元、仅为百色市平均水平的81.02%和全区平均水平的72.77%,尚有现行标准下贫困村3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65人,是深度贫困地区和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区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乐业县主动求“变”,以变方式、变身份、变动力的探索创新,有效破解了村屯发展的困局。
变方式,以“五个一”破解集体经济空、窄、小之困。乐业县与广西绝大部分地区一样,由于历史原因分田到户、分资到户比较彻底,集体经济存在空、窄、小的困局,2016年以前全县88个村几乎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土地细碎、劳力闲散、资金零星、房屋空置等导致的集体经济空壳、发展路径狭窄、经济存量小,已经成为制约贫困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瓶颈。
乐业县从根源上找路径、从方式上找突破,采取多方抱团、多产同育、多路并进的发展方式,以“五个一”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变活变强。一是“一村一门面”,盘活闲置资产扩充增收资源。将县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率低或闲置未利用的110间门面进行重新统筹整合开发,通过无偿划转方式给下辖村集体经营管理,确保每村至少有一间门面,既有效盘活国有资产,又增加贫困村经济收益。二是“一村一基地”,唤活闲置资源扩广增收产业。将国有同乐林场因单位性质改变而闲置的3400亩甜竹林地整合划转为村级集体林地,由88个村统一管护,并引入县农投公司与村集体进行联合经营,以闲置资源的变活有效扩广了贫困村的增收产业。三是“一村一公司”,激活富余劳力扩展增收渠道。充分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全县88个村集体均成立了村级劳务服务公司,将农民组织起来有序高效对接市场经济,通过承接工程项目建设、委培输出用工等扩展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四是“一村一产业”,用活扶持资金扩大增收项目。选准猕猴桃作为县域扶贫主导产业,指导88个行政村统一投入18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甘田镇板洪村集中打造连片1700亩的县域集体经济猕猴桃产业园,村集体根据投资额每村至少确股15亩并享有收益,村民还可另外通过自愿认筹经营、包片管护的方式在园区内创业、就业,实现了村村都有产业,稳定了集体经济收入主渠道来源。五是“一村一特色”,谋活自身资源扩宽增收路径。推动各乡镇依托当地优势特色打造镇域脱贫奔康产业园,引导贫困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在本村就地发展生态养牛、食用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村屯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村都有特色产业,丰富了集体经济的产业组成。
乐业县“五个一”的立体式、复合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城和乡的资源在县域内统筹活转起来,把闲置资产和赋闲农村劳力充分用活起来,把分散的集体资金和“单干独斗”的乡村产业有效整合起来,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响应市场方式单一化、发展渠道单一化、收入组成单一化的瓶颈,实现了政府“造血”到乡村产业长期“输血”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转移增收、长短结合、长期造血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
变身份,以“职业化”破解集体组织虚、散、弱之困。乐业县与整个百色市都存在村集体组织虚、散、弱的困局,2018年以前乐业县166名村支书、主任中50岁以上和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比分别高达44.6%、90.4%,村集体组织的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人才匮乏、半工半农等问题突出,带领群众脱贫、引领村屯振兴的综合素质不高、凝聚力不强、政策把握不准、路子不新、手段不活。
乐业县从转变村干部身份性质方面破题,大力探索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模式,以“职业化”来优化农村头雁队伍和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一是异地交流竞聘,促进能者上位。在选任上,打破由本村人任本村书记的传统条框,拿出九个村支书岗位在全县范围公开竞聘,为集体组织人才队伍补充源头活水。二是岗位公职管理,提升担当实干。在管理上,将以往的“半脱产”“兼业化”村干部转变为“全日制”专职干部,纳入乡镇干部队伍管理,实行全岗全职的8小时坐班制和去向公示制,采取“平时管理+年度考核”的动态管理方式,对不胜任现职的村党组织书记调整撤换,对开展工作被一票否决或在年终考核中未达标的村干部取消其职业化管理资格。三是深化薪酬改革,加强待遇保障。在待遇上,推动纳入职业化管理的村干部报酬从“补贴制”向“月薪制”转变,实施报酬工薪化改革,创新实行“70%基础报酬按月核定发放+30%奖励性绩效报酬年底一次发放”的结构报酬制度,连续任职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被评为“优秀”的还可在原月基本报酬基础上给予10%的薪酬增长,通过较高薪酬保障把村干部从“养家糊口”的家业家务中摆脱出来专心服务村集体发展。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试行以来,截至2019年8月全县已公开竞聘上岗村党组织书记9人,村级优秀年轻干部储备人选增加了1/4,村集体组织每月接待服务群众人数是过去的5倍多,近1/3的村级党组织被评为“自治区星级党组织”。
乐业县探索推行竞聘社会化、岗位公职化、报酬工薪化、管理规范化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破除了制约乡村人才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藩篱,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以及绩、奖、惩相统一的村干部队伍激励约束机制,并以“转正干部”的身份转变有效增强了村干部的职业认同,从底子里改变了村干部不在状态、缺少担当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干部待遇保障、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使村干部成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香馍馍”职业,村集体组织凝聚引领农民群众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核心作用和把舵能力也随之显现和进一步加强。
变动力,以“五面红旗”破解集体主体等、靠、要之困。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等资金、靠上级、要项目的依赖思想和排队静候的被动想法在各地仍有存在,村集体和村民内生动力激发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困局仍是普遍难题,成为掣肘乐业县等广大地区如期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内生桎梏,特别是贫困地区面临着深度贫困脱贫攻坚“硬骨头”和脱贫走向振兴“长征路”的双重压力,激发集体主体内生动力更是尤为重要。
乐业县以深入推进百色市“乡村振兴·争创五旗”活动为创新载体,深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源。一是全域推进,释放涌动活力。组织全县88个村聚焦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和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对标红旗村评选标准,加快自身发展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整体提升。二是干群同奖,激发持续动力。对获授旗命名的“红旗村”,在项目资金安排时给予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倾斜,并从次月起给予村集体干部群众待遇补助,激励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每评上一面红旗,村集体所有成员一次性获得总额度1万元的爱心公益超市物资补助,所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主任工作报酬标准每人每月上调500元、其他享受月基本报酬的村干部上调300元。三是党建引领,凝聚强大生命力。把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扩大到非贫困村,向全县88个村均选派了第一书记,在全县8个乡镇均创新建立了党建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安排一名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包点负责。
乐业县“五面红旗”的创新思路,找准了切入点、找到了动力源、找出了新机制,通过树立聚焦目标与注重实效相结合的正向导向,把党建引领与农民主体、政府引导与直接激励有效结合了起来,把农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升华到了农民主战作用,全面激发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自我发展、推进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政府“自上而下”主导性与农民“自下而上”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及“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动力转变,使源自基层的内生动力和来自基层的首创精神成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保障。
创新借鉴:振兴集体“乐业样本”的主要创新
“三共三享”的理念创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路变革。乐业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五个一”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打破空间限制,把城里的闲置资产活转起来由村集体经营,把各村的集体资金集中起来异地选址建园区、搞产业,使资源要素在市场中得以有效流动、高效聚集和重组优化,实现了城乡共建、一体共享和跨地共建、区域共享;“职业化”的集体组织发展模式和“五面红旗”的集体主体激励模式,则把村干部和村民拧成一股绳、凝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把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同时调动起来,为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谐的大环境,实现了干群共建、集体共享。
通盘统筹的机制创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设计。乐业县以振兴集体为核心引领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路,最初源于集体经济,但又不是集体经济的“单兵突进”而是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乡村人才等通盘统筹,在集体经济、集体组织、集体主体上同向发力,从而最终成于乡村振兴;其“五面红旗”的机制创新与集体经济“五个一”发展机制、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机制前后衔接且相辅相成,实现了多维要素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同步激活与聚合裂变,增强了特色路径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红利下沉的导向创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利益释放。乐业县振兴集体的做法,坚持了红利下沉的利益释放,其“五个一”的集体经济发展一改往常农村资源向城镇单向流动,通过国有闲置资产下放集体经营、城镇工程项目下放集体承接等,把村集体经济向上接入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发展链条之中,实现了城镇资源的红利释放向农村下沉;其“职业化”的村干部管理一改往常农村人才向城镇单极转移,敞开大门向社会引贤纳士,让退休乡贤、外出干部等更多的社会人才直接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加快了人才引领发展的红利释放在农村逐步形成;其“五面红旗”的激励导向一改往常农村发展由外部单一驱动,让村干部和村民都第一时间实实在在收获乡村振兴带来的直接红利,把农民群众卓有成效地激发起来,使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形成了内部启动、外部带动的双重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